《采石工》诞生于后文艺复兴时期,是居斯塔夫·库尔贝在1849年(29岁)创作,属于现实主义风格作品,世界著名的风俗画,主要材质采用油画/帆布,作品大小257x165cm,目前收藏于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。
作品图鉴
作品介绍
中文:《采石工》
原名:《The Stone Breakers》
作者名:居斯塔夫·库尔贝(后文艺复兴时期)
作品时间:1849年(29岁)
艺术风格:现实主义
作品题材:风俗画
作品大小:257x165cm
制作材料:油画/帆布
藏馆: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
作品赏析
1849年时居斯塔夫·库尔贝在路上看见一老一少两个采石工,他们穿着粗布衣服和简陋的木底鞋,在路边凿打和艰难地搬运石块。他们悲惨的境况和窘状给库尔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他认为艺术必须描写这种真实的场景,而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艺术。因此他创作了这幅《采石工》,现藏于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,在这幅画中采石工位于高耸的山坡前,山坡几乎填满了整个画面,仅仅是在画面的右角出现了一小片蓝天。画中主要描绘了两个人物,一老一少——阿尔法与欧米茄,一个是贫苦的少年,面色苍白,因为沉重的石头步伐稍显迟缓,与其实际的面貌极不相称。他身穿一件褴褛的衬衫,裤子用一根绳子系住,膝盖上打着补丁,裤脚处早已裂开,脚上穿着一双粗劣的泛着红褐色的鞋子。画面右边是一位稍年长的采石工,穿着用皮革修补过的旧木鞋,戴着一顶由于日晒雨淋、遍布尘垢的旧草帽。他颤颤巍巍的膝盖倚在草垫上,举着一把石锤卖力地砸着石头。由于长期的熟练劳作,他的击打非常精准。同时,因为年老体衰,击打又是那么的力不从心。然而不论承受着如何的痛苦,他的脸上依然是那么的平静、祥和。库尔贝这种如实地再现法国平民悲惨生活的画面,始摆脱了古典的准则,直言不讳的写实主义风格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。库尔贝坚持认为只有当代世界才是艺术家的合适题材,而一个时代的艺术家完全无法复现另一个时代的面貌,绘画具有当代性。
作者介绍
古斯塔夫·库尔贝(Gustave Courbet;1819年6月10日-1877年12月31日)是法国著名画家,现实主义画派的创始人。主张艺术应以现实为依据,反对粉饰生活,他的名言是:“我不会画天使,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。”库尔贝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杜省,父亲是一位农场主,1839年他到巴黎学习法律,常到卢浮宫观摩大师们的绘画,在父亲的支持下改学绘画,先在斯特本和海森画室学习,但不久离开,自行以临摹大师们的作品学习。1856年,他访问德国,受到热烈的欢迎。他拒绝了拿破仑三世授予的荣誉军团十字奖章,使他的人气大增,1871年成立巴黎公社后,他被选为公社委员、艺术家协会主席,负责博物馆工作,他坚决主张推倒象征帝国主义战争的旺多姆圆柱。这个铜柱是拿破仑为了炫耀侵略战绩,用缴获的1200门大炮熔铸成的,上面刻着拿破仑历次战绩。巴黎公社失败后,他被捕入狱,判决他入狱6个月并赔偿重新立起旺多姆圆柱所需的资金30万法郎,为…
以上就是关于《采石工》的作品信息,想要了解更多风俗画、后文艺复兴时期和现实主义艺术作品,请关注老茶馆万事,感谢大家的支持。
暂无评论内容